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航站楼等主体工程通过行业验收
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航站楼等主体工程通过行业验收
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航站楼等主体工程通过行业验收
师生互动(hùdòng)。本报记者 陆广涛 丁玉梅(dīngyùméi) 摄本报记者 丁玉梅 陆广涛
6月18日清晨七时,昆仑山巅的曙光穿透薄雾,将位于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(zhōngxué)的操场染成金色(jīnsè)。七百多名身着校服的少年挺直(tǐngzhí)脊梁,凝视着五星红旗在海拔2300米的高原冉冉升起。
作为学生代表,初二年级梅朵忠的声音划破微凉的空气:“在感恩中奋进,在奋斗中成长,用实际行动交出(jiāochū)无愧于时代的答卷!”一年前(qián)的这(zhè)一天,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嘱托:“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(chéngxiào),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(yōushì)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(zhōnghuámínzú)大家庭的温暖。要把(bǎ)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,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,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,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(jìnbù)的故事,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(xīnlíng)。”
升旗仪式结束后,高二一班的尼东拉毛翻开自己的笔记本,里面工整地抄录着那天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。“老师说(shuō)要把这份嘱托记在(zài)心里(xīnlǐ),运用所学知识,在共同团结奋斗中,将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乡建设得更加(gèngjiā)繁荣、和谐、美丽。”尼东拉毛笑着说。
9时整,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思政课教师魏正元,开始给学生上今天的(de)第一堂思政课——《构建法治(fǎzhì)社会助力铸牢(zhùláo)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》。为了让课堂不过于严肃,他选择用曾热播过的电视剧引入课题,从电视剧到学校举办的民法典宣传(xuānchuán)活动,从法治社会到法律援助(fǎlǜyuánzhù),他讲起课来十分生动有趣,即使下课了还有学生在讨论法治的重要性。
十点三十分(sānshífēn)的(de)主题思政课迎来高潮。看着屏幕中一张(yīzhāng)张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到学校(xuéxiào)的场景,同学们仿佛穿越了时光(shíguāng)的隧道,再次置身于那激动人心的时刻。就在这时,肖飞雪老师的声音清晰(qīngxī)而温和地响起,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这份澎湃的情感:“同学们,重温这些温暖的瞬间,是为了汲取更强大的精神力量。今天,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与责任,深入学习——‘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’。”
这句话如同点亮心灯的(de)星火,瞬间在教室里燎原。同学们原本沉浸在画面中的眼神亮起来,仿佛习近平(xíjìnpíng)总书记那亲切的笑容、有力的挥手、俯身察看的专注,此刻都化作无形的力量注入心田,那份被唤醒的感动(gǎndòng)与崇敬,不再(bùzài)是模糊的情绪,而是清晰地指向了肩头的责任——如何真正(zhēnzhèng)成为“接班人”?
“学习(xuéxí)新思想”正是解开这(zhè)把锁的(de)钥匙。“学习新思想,青春永向党!”四名同学朗声读道,随后他们分别用小诗,表达各自的青春誓言,以新思想为指引,不断学习、进步,争做时代的先锋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(fùxīng)贡献青春力量。
“请(qǐng)大家说一说你们对新思想的理解!”
肖飞雪的话音刚落,同学们(men)就(jiù)热烈地讨论了(le)起来。“新思想(sīxiǎng)是(shì)坚持新发展理念,就像我们省的塔拉滩,那里的土地非常贫瘠、荒凉,正是通过新发展理念,在塔拉滩建起光伏(guāngfú)园区,光伏板在吸收太阳能,光伏板下还有光伏羊,这不仅增加了当地群众(qúnzhòng)的经济收入,这里的生态也越来越好了……”听到东格卓玛的发言,肖飞雪眼里的笑意越来越深,她没想到,这位来自高原的姑娘,能将宏大的“新思想”如此具体、鲜活地扎根于家乡的土地。
从“一带一路”的壮阔蓝图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(yínshān)”的生态智慧,从“脱贫攻坚”的庄严承诺到“科技自立自强”的时代强音……通过(tōngguò)同学(tóngxué)们(men)踊跃的发言,关于新思想的种子,自此牢牢扎根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。
“教育援青主题展馆今天开馆啦!”下午课间休息(kèjiānxiūxī)时间,学生们带着上午思政课激荡的心绪,纷纷涌入崭新的展馆。展馆内,没有(méiyǒu)华丽的声光电,只有朴素的图片和详实(xiángshí)的文字静静诉说着援青故事。
对于学生们来说,这里不仅是一个展览馆,更像是一堂无声却(què)深刻(shēnkè)的(de)实践课。学生们的身影在展板前缓缓移动,目光在教育援青的一项项数字和一张张图片间流连。
“我要努力学习,大学毕业后,我要回到家乡,像援青的老师(lǎoshī)们一样(yīyàng)当一名人民教师,将(jiāng)知识播撒在草原。”走出展馆,高二一班的索南吉,怀揣着满满的(mǎnmǎnde)感恩和敬意,暗暗下定决心,将“共同成长”“手足相亲”的理念,化作追逐梦想的基石。
“孩子们比以前更(gèng)自信了!而且他们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感悟。”看着学生们低声(dīshēng)讨论着慢慢走出(zǒuchū)展馆,校长常途欣慰地笑着道,这几年学校的学生到上海参加研学时,变化特别明显。他们不再拘谨,会主动走上前,向上海的小伙伴们热情介绍(jièshào)家乡青海的山川湖泊,分享青海各民族多彩的服饰(fúshì)、独特的节日和美味的饮食。这种主动分享、真诚交流的场景(chǎngjǐng),正是孩子们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根发芽、自觉(zìjué)践行的最好证明。
“是啊,就拿我们班的尼东拉毛来说,小姑娘(xiǎogūniáng)刚到西宁的时候挺腼腆的,随着学校(xuéxiào)广泛开展铸牢(zhùláo)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思政课和实践活动,孩子越来越开朗,会主动给其他同学讲题,有同学生病了她也会主动去帮忙照顾。”听到常途(chángtú)的话,肖飞雪笑着接过(jiēguò)话茬,尼东拉毛如今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(hòu)回到家乡果洛当一名老师,她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。
时光铭记温暖,嘱托催生力量。从国旗下的(de)青春誓言到课堂(kètáng)里思想的碰撞,从展馆中的跨越山海到学子的青春志向,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每一天,都是(shì)对殷殷嘱托的生动(shēngdòng)回响。面向未来,这所承载着山海深情与党的厚望的学校,将把这份关怀转化为提升教育品质(pǐnzhì)的永恒动能,矢志培养心怀家国、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。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(nián)06月19日 第4版:省内要闻)
声明:以上(yǐshàng)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(zhuǎnzǎi)!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